Appearance
编程是什么?——Python初体验与print函数应用
课题
编程的“指令世界”与Python的“第一句话”
教学时间
2课时(90分钟)
课前准备
- 教师端:电脑(Python 3.10+)、投影仪、多媒体课件(含生活编程案例视频:如智能音箱响应指令、游戏角色移动)、实物道具(智能手机、乐高积木)、“指令卡片”(写有“打开灯”“前进3步”等)。
- 学生端:电脑(Python环境)、笔记本、马克笔(标注重点)、姓名贴(用于个性化代码)。
- 教学素材:代码模板(提前发放)、奖励贴纸(“指令小达人”“创意输出奖”)、AI代码小助手(简化版LangChain工具)。
一、导入活动:从“生活指令”到“代码指令”(15分钟)
活动1:“指令接龙”游戏——理解“指令-结果”逻辑
- 教师说“指令”,学生做动作:“举起右手”→学生举手;“向前走2步”→学生迈步。
- 提问:“如果指令是‘举起左手3次’,怎么做?”引导发现“指令需要明确‘动作’和‘次数’”。
- 类比:“计算机和人一样,也需要明确的指令才能工作——编程就是写这样的指令”。
活动2:“乐高拼房子”——感知“代码模块化”
- 展示乐高积木:“每块积木是一个小指令,按顺序拼起来就能完成‘房子’这个大任务——代码也是由一行行小指令组成的”。
- 播放短视频:智能手机APP(如计算器)的功能背后,是千万行代码指令在运行。
二、知识点讲解:认识Python与print函数(30分钟)
模块1:Python是什么?(10分钟)
- 核心概念:Python是一种“计算机能懂的语言”,优点是“简单像英语”(举例:
print("你好")比其他语言更易读)。 - 应用场景:用思维导图展示——游戏开发(如《我的世界》插件)、数据分析(疫情数据统计)、AI助手(如语音对话),让学生感知“编程就在身边”。
- 对比Scratch:Scratch用积木拼指令(图形化),Python用文字写指令(更灵活,能做更复杂的事)。
模块2:print()——让计算机“说话”的指令(20分钟)
- 比喻:
print()就像“计算机的麦克风”,括号里的内容就是它说的话。 - 基础用法(结合代码演示):python
# 示例1:输出固定文本(用英文引号包裹) print("你好,Python!") # 输出:你好,Python! # 示例2:输出个性化内容(用变量+ f-string) name = "小明" # 变量:存储名字的“盒子” print(f"大家好,我是{name},今天学编程!") # 输出:大家好,我是小明,今天学编程! - 关键规则:
- 文本必须用英文引号(单引号/双引号均可,如
print('Hi')也可以); - 变量拼接用
f"{变量名}"(f是“格式化”的意思,让变量和文字融合); - 换行输出:多个
print()按顺序执行,自动换行(如拼图形):pythonprint(" /| ") print(" / | ") print("/__|__") # 输出一个简易三角形
- 文本必须用英文引号(单引号/双引号均可,如
三、练习题设计:分层任务+创意表达(25分钟)
基础任务(全员完成):“我的专属签名”
- 要求:用
print()输出包含自己姓名、爱好的句子,必须用变量存储姓名(如my_name = "小红")。 - 示例框架:python
my_name = "______" # 填写自己的名字 my_hobby = "______" # 填写爱好 print(f"✨ 我是{my_name},喜欢{my_hobby},今天开始学Python啦!✨")
进阶任务(选做):“代码小画家”
- 用多个
print()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(星星、笑脸、小动物等),例如:python# 笑脸图形 print("^_^") print("/ \\")
教师支持:
- 打开AI代码小助手,学生可提问“怎么让文字居中?”“怎么打星星符号?”,AI生成参考代码(如用空格调整位置),降低挫折感。
四、讲解与互评:从“输出”到“理解”(15分钟)
- 学生展示:随机选3名学生投屏代码,讲解“你的代码让计算机说了什么?”“变量改了会怎样?”。
- 点评重点:是否用英文引号(纠正中文引号错误)、变量名是否清晰(如
my_name比a更好)。
- 点评重点:是否用英文引号(纠正中文引号错误)、变量名是否清晰(如
- 创意互评:每组选1份“最有创意的输出”(如带emoji的签名、独特图形),贴“创意之星”贴纸,理由写在便利贴上。
五、总结与作业(5分钟)
课堂总结:
- 编程=给计算机发指令;
print()是让计算机“说话”的指令,格式:print("内容")或print(f"{变量}");- 变量=存储数据的“盒子”(如
name = "小明")。
课后作业:
- 用
print()给家人写一句代码祝福(如print("妈妈,您做的饭最好吃!❤️")),下次课分享; - 尝试用
print()拼出家人的生肖图案(如小狗、小兔)。
教学理论支撑:
- 皮亚杰形式运算阶段理论:通过“指令接龙”“乐高积木”等具象活动,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(理解“代码=指令”)。
-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:AI代码小助手作为“脚手架”,帮助学生解决符号输入、格式错误等问题,实现“现有能力→潜在能力”的跨越。
- STEAM教育融合:结合技术(Python工具)、艺术(图形创作)、语言(文本表达),让编程成为跨学科表达的载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