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阶段项目:科学小助手——实验数据处理工具开发

课题

用Python打造“实验数据处理神器”:从数据录入到可视化分析

教学时间

2课时(90分钟)

课前准备

  • 教师端:电脑(Python 3.10+,预装matplotlib库)、投影仪、多媒体课件(含“手动处理实验数据的痛点”视频:如计算错误、绘图耗时)、科学实验案例包(植物生长、水温变化、化学反应时间等数据模板)、小组分工表(记录员、程序员、测试员)。
  • 学生端:电脑(Python环境+matplotlib)、实验记录本(可参考科学课数据)、U盘(保存代码)、马克笔(标注代码模块)。
  • 教学素材:数据处理代码模板(分模块注释)、“bug排查指南”(常见错误:列表索引错误、绘图参数错误)、奖励徽章(“数据小专家”“模块设计奖”)。

一、导入活动:从“科学实验”到“编程工具”(15分钟)

活动1:“科学实验复盘”——发现数据处理的痛点

  • 提问:“科学课上记录了植物7天的生长高度(展示数据:[2cm, 5cm, 4cm, 7cm, 9cm, 8cm, 11cm]),如何快速算出平均高度?怎么看出生长趋势?”
  • 学生尝试手动计算(易出错)、画折线图(耗时),教师总结:“手动处理效率低、易出错,今天用Python做一个‘科学小助手’,一键解决这些问题!”

活动2:“工具拆解”——明确项目目标

  • 展示“科学小助手”最终效果:输入实验数据→自动计算均值/最大值→生成带标题的折线图。
  • 分组讨论:“要实现这个工具,需要哪些步骤?”引导拆解为3个模块:
    1. 数据录入(用列表存储);
    2. 数据计算(均值、最大值函数);
    3. 数据可视化(折线图绘制)。

二、知识点整合:模块化开发“科学小助手”(35分钟)

模块1:复习核心语法——为项目奠基(10分钟)

  • 列表存储数据:“实验数据是一系列有序数值,用列表([])存储最合适,比如植物高度:heights = [2,5,4,7,9,8,11]”。
  • 函数封装逻辑:“重复使用的计算(如求均值),用函数封装(def calculate_average(data): ...),避免重复写代码”。
  • matplotlib绘图:“用plt.plot()画折线图,plt.title()加标题,让数据‘说话’”。

模块2:分模块开发工具(25分钟)

(1)数据录入模块——“收集实验数据”

python
# 示例:植物生长数据(可替换为小组的实验数据)
def input_data():
    # 提示用户输入数据,或直接定义已知数据
    data = [2, 5, 4, 7, 9, 8, 11]  # 7天的高度(cm)
    labels = ["第1天", "第2天", "第3天", "第4天", "第5天", "第6天", "第7天"]  # 横轴标签
    return data, labels  # 返回数据和标签
  • 关键说明:labels用于图表横轴,让图形更易理解(体现“科学数据的可读性”)。

(2)数据计算模块——“分析实验结果”

python
def calculate_stats(data):
    """计算数据的均值和最大值"""
    average = sum(data) / len(data)  # 均值公式
    maximum = max(data)  # 最大值函数
    return round(average, 1), maximum  # 保留1位小数
  • 小组任务:补充“最小值”计算(minimum = min(data)),锻炼函数扩展能力。

(3)数据可视化模块——“画出数据趋势”

python
import matplotlib.pyplot as plt

def plot_data(data, labels, title):
    """绘制折线图并显示"""
    plt.figure(figsize=(8, 5))  # 图表大小
    plt.plot(labels, data, marker='o', color='green')  # 带圆点的绿色折线
    plt.title(title)  # 标题(如“植物生长高度趋势”)
    plt.xlabel("时间")  # 横轴名称
    plt.ylabel("高度(cm)")  # 纵轴名称
    plt.grid(True)  # 显示网格线(便于读数)
    plt.show()  # 展示图表

(4)整合模块——“组装小助手”

python
def main():
    # 步骤1:获取数据
    data, labels = input_data()
    # 步骤2:计算统计值
    avg, max_val = calculate_stats(data)
    print(f"实验数据均值:{avg},最大值:{max_val}")
    # 步骤3:可视化
    plot_data(data, labels, "植物生长高度趋势图")
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    main()

三、项目开发:小组协作+个性化迭代(25分钟)

基础任务(全员完成):完善“植物生长助手”

  • 分工要求:
    • 记录员:确认小组实验数据(可使用教师提供的模板,或自己科学课的真实数据);
    • 程序员:补充“最小值”计算,修改图表颜色/标题(如改为“豆芽生长记录”);
    • 测试员:运行代码,检查是否有计算错误(如均值是否正确)、图表是否显示。

进阶任务(选做):开发“专属实验助手”

  • 选择其他实验类型(如“水温随加热时间变化”“小球滚动距离与坡度关系”),修改:
    1. input_data()中的数据和标签;
    2. 计算模块(如增加“温差”计算:max - min);
    3. 图表参数(如纵轴改为“温度(℃)”)。

教师支持:

  • 发放“bug排查指南”:如列表长度与标签不匹配(提示“检查data和labels的元素数量是否一致”);
  • 针对绘图错误,打开AI代码小助手,学生可提问“如何让折线颜色变成红色?”,AI返回color='red'的修改建议。

四、项目展示与互评:从“功能”到“思维”(10分钟)

  1. 小组展示(每组2分钟):
    • 演示工具功能:输入数据→计算结果→图表展示;
    • 讲解“最满意的模块”(如“我们优化了计算函数,能同时算3个统计值”)。
  2. 多维互评
    • 功能完整性:是否实现“计算+绘图”?
    • 科学关联性:数据和图表是否符合实验逻辑?
    • 创新点:是否有额外功能(如自定义颜色、多组数据对比)?
    • 发放“数据小专家”“模块设计奖”徽章。

五、总结与作业(5分钟)

课堂总结:

  • 项目核心:用“模块化思维”拆解科学问题(数据→计算→可视化);
  • 关键语法:列表存储有序数据、函数封装重复逻辑、matplotlib实现数据可视化;
  • 编程价值:让科学实验从“手动处理”升级为“自动化分析”,提升效率与准确性。

课后作业:

  1. 用“科学小助手”处理自己科学课的最新实验数据,截图发给老师;
  2. 思考:“如果要比较两组实验数据(如A、B两种肥料的植物生长),代码需要怎么改?”(提示:用两个列表存储数据,绘图时画两条线)。

教学理论支撑:

  1. 皮亚杰形式运算阶段理论:通过“拆解项目→设计模块→整合功能”,培养抽象逻辑思维与系统设计能力(11-15岁正处于该阶段的关键发展期)。
  2.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:小组协作中,能力互补的同伴作为“脚手架”(如程序员教记录员修改数据),教师通过“bug指南”和AI工具支持,帮助学生突破“独立开发”的难点。
  3. STEAM教育融合:整合科学(实验数据处理)、技术(Python编程)、工程(模块化设计)、数学(统计计算),让编程成为解决真实科学问题的工具,而非孤立的语法学习。
  4. 自我决定理论:通过“自选实验类型”“个性化功能设计”满足学生的自主性需求,通过小组展示和徽章奖励增强胜任感与归属感,激发持续学习动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