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earance
第一部分:AI对话的秘密——认识AI接口与基础调用
课题
AI是如何“听懂”问题的?——简易API接口与对话逻辑
教学时间
2课时(90分钟)
课前准备
- 教师端:电脑(Python 3.10+,预装
requests库)、投影仪、多媒体课件(含AI对话场景视频:如智能音箱问答、客服机器人)、“对话流程图”海报(用户→请求→AI→响应)、预配置的安全版AI接口(如豆包API,限制敏感内容)。 - 学生端:电脑(Python环境+
requests库)、笔记本、“接口调用步骤”手卡(图文版)、小组任务单(记录测试问题与响应)。 - 教学素材:API调用基础代码模板、错误排查指南(如“网络连接失败”“参数错误”解决方案)、“AI小助手”创意设计表(记录功能构想)。
一、导入活动:从“人类对话”到“AI对话”(20分钟)
活动1:“你问我答”角色扮演——拆解对话逻辑
- 分组进行:1人扮演“AI”(只能回答预设问题,如“天气如何”→“今天晴天”),1人扮演“用户”(自由提问)。
- 提问引导:“当用户问‘没预设的问题’时,‘AI’为什么答不上来?”→引出“AI需要‘规则’(代码)才能回应”。
- 类比:“人类对话靠‘大脑记忆’,AI对话靠‘代码+数据’,而API就是连接用户和AI的‘电话线’”。
活动2:AI对话实例分析——发现“输入-输出”规律
- 播放视频:智能音箱回答“1+1等于几”→“等于2”;回答“推荐一本好书”→“《小王子》”。
- 小组讨论:“用户说的话”(输入)和“AI的回答”(输出)有什么关系?→总结:输入是“问题”,输出是“答案”,AI通过“处理输入”生成输出。
- 展示“对话流程图”:用户→输入问题→API传递请求→AI计算→API返回答案→用户接收,用箭头标注信息流动方向。
二、知识点讲解:AI接口与Python调用(35分钟)
模块1:什么是API?——连接用户与AI的“桥梁”(10分钟)
- 比喻解释:API(应用程序接口)就像“餐厅服务员”——用户(顾客)告诉服务员(API)“想吃什么”(请求),服务员把需求传给厨房(AI系统),再把做好的菜(响应)端给用户。
- 核心作用:让我们的Python程序不用自己“思考”,直接“请教”AI大脑(如豆包的模型),快速得到答案。
- 安全说明:我们用的是老师提前配置的“儿童友好版API”,只能回答学习相关问题,保护信息安全。
模块2:用Python调用AI接口——发送请求与接收响应(25分钟)
步骤拆解(结合代码演示,每步对应“服务员”比喻):
- “打电话”(导入工具):用
requests库发送网络请求(类似手机拨号):pythonimport requests # 导入“网络电话”工具 - “说需求”(设置参数):告诉AI问题是什么(类似告诉服务员点什么菜):python
url = "老师提供的API地址" # AI的“电话号码” question = input("请输入你的问题:") # 用户的问题(输入) params = { "prompt": question, # 明确告诉AI要处理的内容 "max_tokens": 100 # 限制回答长度(最多100个字) } - “等回复”(发送请求):通过API把问题传给AI(类似服务员下单):python
response = requests.get(url, params=params) # 发送请求 - “看答案”(解析响应):从AI的回复中提取答案(类似服务员上菜):python
result = response.json() # 把AI的回复转成字典(便于提取) answer = result["answer"] # 提取“answer”字段的内容 print("AI回答:", answer)
- “打电话”(导入工具):用
关键规则:
- API地址和参数格式必须严格按照老师提供的模板(如同打电话必须拨对号码);
- 若出现
ConnectionError,检查网络连接;若出现KeyError,检查参数是否正确(如"answer"是否拼对)。
三、实践任务:打造“基础问答小助手”(25分钟)
基础任务(全员完成):“学科小顾问”
- 目标:调用AI接口,实现“输入数学/科学问题→输出答案”的功能。
- 代码框架(提供模板,学生填充关键部分):python
import requests # 1. 配置API(老师提供的地址) api_url = "______" # 填写老师给的API地址 # 2. 获取用户问题 user_question = input("请问一个数学或科学问题(如‘地球为什么会转’):") # 3. 发送请求给AI try: response = requests.get(api_url, params={"prompt": user_question}) # 4. 提取并显示答案 answer = response.json()["answer"] print(f"AI小顾问:{answer}") except Exception as e: print(f"出错啦:{e},请检查网络或参数!")
进阶任务(选做):“个性化问候”
- 扩展功能:让AI先问候用户(如“你好!我是你的学科小顾问,有问题问我吧~”),再回答问题。
- 提示:在
params["prompt"]中加入问候语,如f"先问候我,再回答:{user_question}"。
教师支持:
- 提供“错误代码对照表”(如
404→“API地址错了”,500→“AI忙,请重试”); - 打开“AI调试小助手”(简化版LangChain工具),学生输入错误信息,AI生成修正建议(如“检查
api_url是否有空格”)。
四、测试与互评:小助手“体检”(10分钟)
- 小组互测:每组选3个问题(1个数学题、1个科学题、1个趣味题),测试对方的小助手,记录“回答是否准确”“是否有错误”。
- 改进建议:用便利贴写下“你的小助手最棒的地方”和“可以优化的点”(如“希望回答更简洁”“能识别拼音问题就更好了”)。
五、总结与作业(10分钟)
课堂总结:
- AI对话的核心逻辑:输入问题→API传递→AI处理→输出答案;
- Python调用API的步骤:导入
requests→设置参数→发送请求→解析响应; - 关键提醒:API参数要准确,遇到错误先查网络和格式。
课后作业:
- 完善基础问答小助手,测试5个不同学科的问题,记录“AI回答最棒的一个”(截图或抄录);
- 思考:“如果想让小助手记住我之前问过的问题(比如先问‘什么是质数’,再问‘它有什么用’),需要加什么功能?”(下次课揭晓)。
教学理论支撑:
-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:通过“对话流程图”“代码模板”“错误对照表”搭建脚手架,帮助学生跨越“API抽象概念→实际调用”的认知鸿沟。
- 自我决定理论: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测试问题(如感兴趣的科学话题),满足自主性需求,增强学习动机。
- STEAM教育融合:结合技术(API工具)、科学(AI信息处理原理)、工程(系统流程设计),理解AI对话的跨学科本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