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综合项目规划(一):从“创意灵感”到“需求清单”

课题

STEAM项目选题与需求分析——让创意落地的第一步

教学时间

2课时(90分钟)

课前准备

  • 教师端:电脑、投影仪、多媒体课件(含3个优秀学生项目案例视频:“校园导航系统”“垃圾分类识别工具”“植物生长监测仪”)、选题参考卡(含“生活痛点”“兴趣延伸”“学科结合”三类方向)、需求分析模板(表格形式)、评分量规(选题合理性、需求清晰度)。
  • 学生端:分组座位(4-5人/组)、笔记本、便利贴(记录创意点)、项目规划本(记录讨论结果)。
  • 教学素材:项目案例手册(含每个案例的“选题背景→需求清单→功能模块”)、AI创意助手(可生成选题建议,如输入“环保”关键词返回3个相关项目方向)。

一、导入活动:从“问题”到“项目”——发现身边的编程需求(20分钟)

活动1:“生活痛点”头脑风暴

  • 教师提问:“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方便的事?比如‘找不到教室’‘忘记带作业’‘垃圾分类分不清’……”
  • 小组讨论5分钟,用便利贴写下3个“想解决的问题”,贴在教室“问题墙”上。
  • 示例引导:“如果用编程解决‘找不到教室’,可能需要什么功能?”(如输入班级→显示路线图)。

活动2:优秀项目案例拆解

  • 播放“校园导航系统”案例视频:展示功能(输入起点终点→生成路径)、代码模块(坐标存储、路径计算、图形显示)。
  • 提问:“这个项目解决了什么问题?用到了哪些之前学的知识?”(引导发现:坐标知识、列表存储、条件判断)。
  • 总结:“好的项目=一个明确的问题+能实现的功能+编程技术支撑”。

二、知识点讲解:项目选题与需求分析(30分钟)

模块1:如何选一个“好项目”?(15分钟)

  • 选题三原则(结合案例说明):
    1. 可行性:用已学知识能实现(如“AI写诗”难度过高,“AI问答助手”用简易接口可实现);
    2. 关联性:结合生活/学科(如“数学公式计算器”关联数学,“班级考勤统计”关联班级管理);
    3. 创新性:在基础功能上加点“小特色”(如导航系统加“避开水房拥堵”提示)。
  • 选题工具:AI创意助手使用演示——输入“环保”“学习”等关键词,生成3个选题(如输入“环保”→返回“塑料瓶回收计数工具”“碳排放计算器”)。

模块2:需求分析——明确“做什么”(15分钟)

  • 定义:需求分析是“列出项目要实现的所有功能”,避免“做着做着发现漏了关键功能”。
  • 方法:用“用户故事”描述(格式:“作为XX,我希望XX,这样我能XX”):
    • 示例(校园导航):
      • “作为学生,我希望输入班级号,能显示教学楼位置,这样我不会迷路”;
      • “作为老师,我希望添加‘施工路段’标记,这样能提醒学生绕路”。
  • 需求清单模板(学生分组填写):
    功能类型用户故事描述技术可行性(用√/×标注)优先级(高/中/低)
    核心功能作为用户,我希望……√(用坐标+列表可实现)
    附加功能作为用户,我希望……√(用条件判断可实现)

三、实践任务:分组完成选题与需求清单(25分钟)

基础任务(全员完成):确定选题并填写需求清单

  • 步骤1:小组从“问题墙”或AI创意助手中选1个选题,讨论5分钟确定方向;
  • 步骤2:用“用户故事”写出3个核心功能、2个附加功能,填入需求清单模板;
  • 步骤3:标注每个功能的技术可行性(参考已学知识:如“数据统计”可用列表+循环,“图形显示”可用turtle或matplotlib)。

进阶任务(选做):初步调研技术方案

  • 针对核心功能,讨论“可能用到的Python知识或库”(如“数据存储”想到列表/字典,“界面显示”想到turtle或pygame),记录在规划本上。

教师支持:

  • 巡回指导时用“苏格拉底提问法”引导:“这个功能用我们学过的循环能实现吗?”“如果简化一下,先做什么部分?”;
  • 对选题过难的小组,推荐“降维方案”(如“AI图像识别”简化为“关键词匹配识别”)。

四、展示与互评:打磨选题与需求(10分钟)

  1. 小组快展示:每组派1人用1分钟介绍选题和核心功能(用需求清单投影);
  2. “可行性投票”:全班用手势(👍可行/🤔需调整)反馈,教师记录高频问题(如“功能太多”“技术不匹配”);
  3. 教师点评:重点指出“需求与技术的匹配度”(如“想做‘语音控制’但没学过相关库,建议改为‘文字输入控制’”)。

五、总结与作业(5分钟)

课堂总结:

  • 好项目的三个标准:可行、关联、创新;
  • 需求分析=用“用户故事”列功能清单,标注可行性和优先级;
  • 下一步:将需求拆成可执行的“模块”。

课后作业:

  1. 完善需求清单,补充1个“创新功能”(如导航系统加“预计耗时”计算);
  2. 每组拍一张“与项目相关的生活场景照片”(如做校园导航的拍教学楼照片),下次课分享。

教学理论支撑:

  1.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:通过“选题参考卡”“需求模板”“AI创意助手”搭建脚手架,帮助学生在现有能力(编程知识)与潜在能力(项目规划)之间建立桥梁。
  2. 自我决定理论:允许学生自主选题、定义功能,满足“自主性”需求;通过可行性分析让学生感知“自己能完成”,增强“胜任感”,激发内在动机。
  3. STEAM教育整合:选题环节融合“科学(问题发现)、技术(编程实现)、工程(需求分析)、艺术(用户体验)、数学(可行性评估)”,培养跨学科思维。

综合项目规划(二):从“需求清单”到“模块蓝图”

课题

项目模块拆解与任务分工——让团队高效协作的关键

教学时间

2课时(90分钟)

课前准备

  • 教师端:电脑、投影仪、多媒体课件(含“模块拆解案例”:将“校园导航”拆分为“数据存储模块”“路径计算模块”“图形显示模块”)、模块拆解工具(思维导图模板、WBS工作分解结构图)、任务分工表模板(含角色:代码师、测试员、文档员)、计时器(控制讨论时间)。
  • 学生端:分组座位、上节课完成的“需求清单”、项目规划本、彩色笔(用于标注模块关系)、便签纸(写个人任务)。
  • 教学素材:模块-技术对应表(如“数据存储→列表/字典”“图形显示→turtle/matplotlib”)、协作问题锦囊(如“任务不均怎么办”“意见不合怎么办”)。

一、导入活动:从“大任务”到“小步骤”——体验拆解的魅力(15分钟)

活动1:“组装玩具车”拆解游戏

  • 展示未组装的玩具车和说明书,提问:“如果直接上手拼,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?”(引导回答:步骤混乱、漏装零件)。
  • 分组讨论:将“组装玩具车”拆成3个步骤(如“装底盘→装车轮→装车身”),用序号标注顺序,派代表说明理由。

活动2:编程项目类比

  • 教师总结:“组装玩具车需要拆步骤,编程项目也需要拆成‘模块’——每个模块负责一个功能,最后像拼积木一样组合起来”。
  • 展示“校园导航系统”模块图:
    校园导航系统  
    ├─ 数据存储模块(存教室坐标、路线规则)  
    ├─ 路径计算模块(根据起点终点算路线)  
    └─ 图形显示模块(用turtle画路线图)
  • 提问:“每个模块对应之前的哪个需求?”(如“数据存储模块”对应“输入班级号显示位置”)。

二、知识点讲解:模块拆解与任务分工(30分钟)

模块1:如何拆解模块?(20分钟)

  • 定义:模块是“实现一个独立功能的代码集合”,如“数据输入模块”“计算模块”“输出模块”。
  • 拆解方法
    1. 按功能拆:从需求清单中提取核心功能,每个功能对应一个模块(如“用户输入起点”→“输入模块”,“计算路径”→“计算模块”);
    2. 按流程拆:按“输入→处理→输出”的顺序拆解(如“接收用户输入→处理数据→显示结果”);
    3. 避免两种错误
      • 模块太大(一个模块做太多事,如“既存数据又算路径”);
      • 模块太碎(拆成“定义变量”“打印文字”等过细步骤)。
  • 工具演示:用思维导图拆解“垃圾分类识别工具”:
    垃圾分类识别工具  
    ├─ 输入模块:接收用户输入的垃圾名称(如“塑料瓶”)  
    ├─ 匹配模块:将名称与分类规则(列表存储)比对  
    └─ 输出模块:显示分类结果(如“可回收物”)

模块2:团队任务分工(10分钟)

  • 角色与职责(每组4-5人,可兼任):
    • 代码师:编写模块代码(2-3人,每人负责1-2个模块);
    • 测试员:运行代码找bug,记录错误(1人);
    • 文档员:写模块说明(如“输入模块需要用户输入字符串”),拍摄开发过程(1人)。
  • 分工原则:结合兴趣+平衡难度(如擅长数学的同学负责计算模块,喜欢画画的负责显示模块)。

三、实践任务:分组完成模块拆解与分工(30分钟)

基础任务(全员完成):模块拆解思维导图

  • 步骤1:小组根据需求清单,用“功能拆解法”拆出3-5个模块,用思维导图画出(用不同颜色标注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,如“计算模块依赖输入模块的数据”);
  • 步骤2:为每个模块写“模块说明”(包含:功能、输入数据、输出结果、可能用到的技术),示例:
    模块名称功能输入输出技术参考
    输入模块接收用户输入的班级号字符串(如“三年级2班”)班级坐标(如(3,5))input()函数、字典(存储班级-坐标对应关系)

进阶任务(选做):制定模块接口

  • 讨论模块之间如何“传递数据”(如输入模块将坐标传给计算模块,用变量class_position传递),记录在“接口说明表”中。

教师支持:

  • 提供“模块-技术对应表”,帮助学生匹配模块与已学知识;
  • 对分工不均的小组,用“任务难度秤”工具(将模块按难度分级,确保每人任务量均衡)。

四、展示与优化:完善模块蓝图(10分钟)

  1. 模块图展示:每组用2分钟展示思维导图,重点说明“为什么这么拆”“模块之间的关系”;
  2. ** peer review**:其他组提问“这个模块能不能再拆小一点?”“两个模块能不能合并?”,促进优化;
  3. 最终确认:教师审核模块拆解的合理性,重点检查“是否覆盖所有需求”“技术是否可行”。

五、总结与作业(5分钟)

课堂总结:

  • 模块拆解=按功能/流程拆分成独立代码集合,避免过大或过碎;
  • 分工=结合兴趣分配角色(代码师、测试员、文档员),明确每个模块的负责人;
  • 下一步:按模块编写代码,定期合并测试。

课后作业:

  1. 每个学生在任务分工表上填写自己负责的模块和具体任务(如“代码师:负责输入模块,周三前完成input()函数编写”);
  2. 小组约定下次课的“第一次合并时间”(如先完成输入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的对接)。

教学理论支撑:

  1. 皮亚杰形式运算阶段理论:模块拆解需要抽象逻辑思维(分析功能关系、规划执行顺序),通过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,帮助学生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图表。
  2.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:小组讨论拆解方案、分工协作的过程,是“通过社会互动建构知识”的过程,学生在争论与妥协中理解“团队协作比个人英雄主义更重要”。
  3. STEAM工程思维:模块拆解与任务分工是工程设计中的核心环节,培养“系统思考”(整体与部分的关系)和“迭代优化”(根据反馈调整方案)能力,呼应STEAM教育的工程实践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