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变量与数学表达——从“数据盒子”到“公式计算器”

课题

变量的“存储魔法”与数学公式的编程实现

教学时间

2课时(90分钟)

课前准备

  • 教师端:电脑(Python 3.10+)、投影仪、多媒体课件(含“数据存储”类比动画:如抽屉放物品)、实物道具(带标签的透明盒子、身高体重测量仪)、班级同学身高数据统计表(匿名处理)。
  • 学生端:电脑(Python环境)、笔记本、尺子(辅助理解“单位”)、家庭身高体重记录单(课前收集)。
  • 教学素材:代码模板(变量定义、公式计算示例)、“数据小管家”荣誉卡、AI代码小助手(支持“如何计算BMI”等问题解答)。

一、导入活动:从“实物存储”到“变量存储”(15分钟)

活动1:“盒子分类”游戏——理解“变量=带标签的盒子”

  • 教师展示3个透明盒子,分别贴标签“苹果”“香蕉”“橘子”,让学生将对应水果放入:“每个盒子有专属标签,只能放特定物品——变量就像这样的盒子,有名字和存储的内容”。
  • 进阶:若盒子标签改为“水果总数”,放入数字“5”(3个苹果+2个香蕉),引导发现“变量可以存储数字,且标签要明确意义”。

活动2:“身高猜猜看”——关联数学与生活数据

  • 展示班级匿名身高数据(如“152cm、148cm、160cm”),提问:“如何用一个词代表这些数据中某个人的身高?”引出“变量名”(如height)。
  • 播放短视频:健康APP如何用“身高体重”计算标准体重,铺垫“变量+公式”的应用价值。

二、知识点讲解:变量定义与数学公式编程(30分钟)

模块1:变量的“3要素”(12分钟)

  • 核心概念:变量是“存储数据的容器”,包含3要素——名字(标签)、值(内容)、类型(数据种类)。
  • 代码示例(结合实物类比):
    python
    # 变量名=值(赋值符号“=”,不是“等于”)
    apple_count = 3  # 名字:apple_count(苹果数量),值:3(整数)
    student_name = "小雨"  # 名字:student_name(学生姓名),值:"小雨"(字符串)
    height = 152.5  # 名字:height(身高),值:152.5(小数)
  • 命名规则(结合“好标签”原则):
    1. 用英文、数字、下划线(不能用数字开头,如1height错误);
    2. 见名知意(如weighta更清晰);
    3. 区分大小写(Heightheight是两个不同变量)。

模块2:数学公式的编程转换(18分钟)

  • 核心逻辑:编程中的数学运算与数学课本一致,用+ - * /表示加减乘除,变量可直接参与计算。
  • 实例1:标准体重计算器(科学公式:标准体重(kg)=身高(cm)-105):
    python
    # 步骤1:定义变量存储身高
    height_cm = 160  # 身高160cm
    # 步骤2:用公式计算标准体重
    standard_weight = height_cm - 105  # 160-105=55
    # 步骤3:输出结果(用f-string拼接文字和变量)
    print(f"身高{height_cm}cm的标准体重是{standard_weight}kg")  # 输出:身高160cm的标准体重是55kg
  • 实例2:BMI指数计算(进阶,体重kg/身高m²):
    python
    weight_kg = 45
    height_m = 1.5  # 注意:身高单位是米
    bmi = weight_kg / (height_m **2)  #** 表示平方
    print(f"BMI指数:{bmi}")  # 输出:BMI指数:20.0
  • 关键提醒:单位要统一(如身高用cm还是m),运算顺序与数学一致(括号优先,如(a+b)*c)。

三、练习题设计:分层任务+真实数据应用(25分钟)

基础任务(全员完成):“家庭健康计算器”

  • 要求:用自己和家人的身高数据,计算标准体重,输出格式为“爸爸身高175cm,标准体重70kg”。
  • 代码框架:
    python
    # 存储家人身高(替换为真实数据)
    dad_height = 175
    mom_height = 162
    my_height = 150
    
    # 计算标准体重
    dad_standard = dad_height - 105
    mom_standard = mom_height - 105
    my_standard = my_height - 105
    
    # 输出结果
    print(f"爸爸身高{dad_height}cm,标准体重{dad_standard}kg")
    # 补充妈妈和自己的输出语句

进阶任务(选做):“BMI对比分析”

  • 用家庭体重数据计算BMI,比较“实际体重”与“标准体重”的BMI差异(如bmi_diff = actual_bmi - standard_bmi)。
  • 提示:可使用AI代码小助手查询“如何保留1位小数”(如round(bmi, 1))。

教师支持:

  • 巡视时重点检查变量名是否规范、单位是否统一;对计算错误的学生,用“盒子里的数字换了,结果会怎样?”引导调试。

四、讲解与互评:从“计算”到“分析”(15分钟)

  1. 数据分享:选2名学生展示代码,讲解“你用了哪些变量?公式中的数字105是什么意思?”(链接科学知识:标准体重公式的来源)。
  2. 逻辑互评:小组内检查“如果身高改1cm,标准体重会变多少?”(理解变量与结果的关联性),评选“最清晰变量名”“最准确计算”。

五、总结与作业(5分钟)

课堂总结:

  • 变量=带标签的盒子:变量名=值(如height=150);
  • 数学公式编程:用+ - * / **,变量直接参与运算(如weight = height - 105);
  • 核心价值:让计算机快速处理数据,替代重复计算。

课后作业:

  1. 测量家中3件物品的长度(如书桌、课本),用变量存储并计算“书桌比课本长多少cm”;
  2. 思考:“如果变量名取abc,别人能看懂吗?”下次课分享你的看法。

教学理论支撑:

  1. 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理论:通过“盒子存储”“身高数据”等具体实物,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“变量”概念,从具象到抽象逐步过渡。
  2.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:基础任务(标准体重计算)基于已有数学知识,进阶任务(BMI分析)通过AI助手和提示搭建支架,实现能力跃升。
  3. STEAM教育融合:结合数学(公式运算)、科学(健康指标)、技术(编程工具),让数据处理成为连接学科的纽带,体现“用编程解决实际问题”的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