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几何画册创作——Python图形编程综合应用与创意实践

课题

用代码编织“图形世界”——循环、坐标与条件语句的综合实践

教学时间

2课时(90分钟)

课前准备

  • 教师端:电脑(Python 3.10+,预装turtle库)、投影仪、多媒体课件(含学生优秀作品案例、知识梳理思维导图)、实物画册(纸质几何主题绘本)、小组分工表模板、项目评分量规(含“技术应用”“创意设计”“协作表现”维度)。
  • 学生端:电脑(Python环境)、笔记本(记录代码思路)、U盘(保存小组项目)、彩色马克笔(绘制画册草图)。
  • 教学素材:代码模板(含循环绘图、坐标控制基础框架)、AI代码小助手(支持“如何画对称图形”“循环参数怎么调”等问题解答)、奖励勋章(“图形大师”“协作之星”“创意达人”)。

一、导入活动:知识回顾与项目启动(20分钟)

活动1:“代码知识闯关”——激活前期储备(10分钟)

  • 教师出示3道“快速答题”题卡,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:
    1. “要让turtle画一个正方形,需要重复4次的动作是什么?”(提示:forward(50)right(90),考察for循环应用)
    2. “坐标(0,0)、(100,0)、(100,100)、(0,100)连接后是什么图形?”(正方形,考察坐标与几何关联)
    3. “如果想让图形颜色在红色和蓝色之间切换,需要用什么语句判断?”(if-else条件判断,考察逻辑分支)
  • 总结:“这些知识就像‘图形积木’,今天我们要用它们拼出一本‘几何画册’!”

活动2:“优秀画册赏析”——明确项目目标(10分钟)

  • 展示示例画册(电子+纸质):
    • 主题案例:“四季的几何”(春天的花朵<圆形+三角形>、夏天的太阳<同心圆>、秋天的落叶<多边形>、冬天的雪花<对称图形>);
    • 代码与图形对应页:左侧是代码片段(标注循环/坐标关键语句),右侧是运行效果,让学生直观看到“代码如何变成图形”。
  • 布置项目任务:“小组合作完成一本主题几何画册,包含至少5个图形,必须用到循环、坐标、变量,可添加条件判断实现创意效果(如颜色变化)。”

二、知识点整合:图形编程核心技能梳理(15分钟)

模块1:“图形代码工具箱”——核心知识关联(10分钟)

用思维导图梳理前期知识点,强调“工具-用途-数学关联”:

代码工具功能用途数学关联示例代码片段
turtle.goto(x,y)定位坐标绘制直线二维坐标(x轴水平,y轴垂直)turtle.goto(50,50)(移动到右上角)
for循环重复绘制图形(如正方形、网格)图形边数(循环次数=边数)for i in range(4): forward(50); right(90)(正方形)
变量(如size控制图形大小(参数化设计)比例缩放(size=100size=50大2倍)size=80; forward(size)(边长随变量变化)
if-else实现图形变化(如颜色、方向切换)条件判断(如if i%2==0:偶数次画红色)if color == 'red': color = 'blue' else: color = 'red'

模块2:“画册创作四步法”——项目实施指南(5分钟)

  1. 定主题:选一个场景(如“校园”“海洋”“节日”),确保图形与主题相关;
  2. 分任务:每人负责1-2个图形,明确谁画主体、谁加装饰、谁整合代码;
  3. 写代码:先画草图(标注坐标和尺寸),再用“代码工具箱”实现;
  4. 调效果:修改颜色、大小参数,让画册风格统一(如统一用暖色调)。

三、项目实践:小组协作创作几何画册(40分钟)

阶段1:规划与分工(10分钟)

  • 小组讨论:用5分钟确定主题(参考:“太空探险”“动物乐园”“城市建筑”),填写分工表(示例):

    成员负责图形计划用到的代码工具预计完成时间
    小美月亮(圆形)for循环画弧线、size变量15分钟
    小刚火箭(三角形+长方形)goto坐标定位、if判断颜色15分钟
    小雨星星(五角星)循环+角度计算(right(144)15分钟
  • 教师巡视指导:确保主题明确、分工均衡(避免一人承担复杂图形)。

阶段2:代码创作与调试(25分钟)

  • 基础要求:每个图形必须包含“循环+坐标”,至少1个图形用变量控制大小,1个图形用条件判断实现变化(如“奇数朵花是粉色,偶数朵是黄色”)。
  • 示例代码框架(学生可参考修改):
    python
    import turtle
    t = turtle.Turtle()
    t.speed(10)  # 加快绘图速度
    
    # 小刚:画火箭(主体+尾翼)
    def draw_rocket(size):
        t.penup()
        t.goto(-100, -50)  # 定位火箭底部坐标
        t.pendown()
        # 火箭主体(长方形)
        for i in range(2):
            t.forward(size)
            t.right(90)
            t.forward(size*2)
            t.right(90)
        # 火箭头(三角形,用坐标定位)
        t.goto(-100, -50 + size*2)  # 顶部坐标
        t.goto(-100 + size/2, -50 + size*3)
        t.goto(-100 + size, -50 + size*2)
        # 颜色切换(条件判断)
        if size > 50:
            t.color("red")
        else:
            t.color("orange")
    
    # 调用函数,size变量控制大小
    draw_rocket(60)
    turtle.done()
  • 教师支持:
    • 技术问题:用AI代码小助手生成“画五角星的循环代码”“对称图形的坐标计算”等参考;
    • 创意问题:提示“如何让图形有层次感?”(如先画大圆形,再在内部画小圆形)。

阶段3:整合与美化(5分钟)

  • 小组将各成员代码合并为一个文件(用# 成员姓名:图形名称注释区分),统一背景色(turtle.bgcolor("black")适合太空主题),调整图形位置避免重叠。

四、展示与互评:从“代码”到“作品”的价值提炼(10分钟)

  1. 小组展示(每组3分钟):
    • 投屏画册代码与运行效果,讲解:①主题是什么?②用到了哪些之前学的知识(循环/坐标等)?③最有创意的地方(如“用变量让花朵大小渐变”)。
  2. 多维互评
    • 学生用“星级贴纸”评价其他组(技术应用★★★、创意设计★★★、协作表现★★★);
    • 教师点评:重点表扬“知识整合好”(如同时用循环和条件)、“分工明确”(每人有清晰贡献)的小组,指出可优化点(如“若调整坐标,图形会更对称”)。

五、总结与作业(5分钟)

课堂总结:

  • 核心知识:循环(重复绘图)、坐标(精确定位)、变量(灵活调整)、条件(实现变化)是图形编程的“四大法宝”;
  • 项目收获:编程不仅是写代码,更是“用逻辑创造美”,小组合作能让创意更丰富。

课后作业:

  1. 个人:给画册中的一个图形添加“动态效果”(如turtle.speed(1)让绘制过程变慢,观察代码执行顺序);
  2. 小组:共同撰写“画册说明卡”,解释每个图形的代码原理(如“五角星的每个角是144度,因为360/5×2=144”)。

教学理论支撑:

  1. 皮亚杰形式运算阶段理论:通过“从草图到代码”的转化,培养抽象逻辑思维——将几何图形(具体)拆解为坐标、角度等参数(抽象),再用代码(符号)表达。
  2.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:小组协作与教师指导构成“脚手架”——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同伴调试循环参数,教师用AI工具解决坐标计算难点,让学生在现有水平上实现突破。
  3. STEAM教育融合:整合数学(几何图形、角度计算)、艺术(主题设计、色彩搭配)、工程(分工协作、系统整合),让编程成为跨学科解决问题的工具。
  4. 自我决定理论:通过“自主选主题”“自由分工”满足学生的自主性需求,小组互评满足归属感需求,最终激发持续学习的内在动机。